十多年前,我还在一家制造企业做财务经理,有一天总经理把我叫到办公室,递给我一摞资料,叫我研究下。拿回办公室一看是一个水蓄冷节能项目,利用电网波峰波谷差价盈利的项目。
电价有波峰价和波谷价,回家看一下你家电费账单就知道。原因是发电供应没有弹性,但是用电是有波动性的,用电高峰期在白天,半夜用电少,电发出来又不能储存,只好电厂减产,这个比较麻烦。所以,供电部门就利用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调节。白天,高峰期,电价高,半夜,低谷期,电价底,希望用户多在低谷期用电,平衡峰谷的用电量波动。
水蓄冷项目是利用半夜比较便宜电制成冷水储存在一个保温罐内,白天将冷水放出来驱动空调,这样就形成一个波峰波谷期的电费差,通过这个来节约企业的运营成本,减少电费开支。看懂了盈利模式,电话到供电局落实了此类项目他们是支持的,又去动力部门了解了一下空调改造的问题,落实下来,改造也不复杂,只是要投入一套储存冷水的设施以及空调系统加装一些辅助设备,从技术上是可行的。
回到总经理办公室汇报了调查情况,补充道,“政策上、财务上、技术上都可行,不过需要投入一套设施和设备,属于资本项目开支,我们工厂的资本项目开支都是集团统一管理的,今年预算里没有这个项目,如果要增加,那帮香港人是很难沟通的,估计这是个难点。”总经理听完笑着说,这个他早考虑过了,不走资本项目预算。
我有点纳闷,那这个投资钱哪里支出呢?总经理说:“供应商有个方案,设备这类固定资产支出全部由他们提供,我们只是提供个场地,运行后实际节约的电费两家分成,开始时候他们70%,我们30%,等他们回收了设备成本,就改为对半分。”前期投入供应商解决,实际盈利(节约)分成,对于我们确实很有诱惑力,反正除了一块空地以外,也没有损失,这样的好事自然决策很快,不久厂区动力站附近的空地上就矗立起一座十几米高的保温储水罐,财务部每个月多了和供应商对账算电费节约额分成的事情。
这个案例,对于制造企业用户而言是一个没有前期流出现金流,而只有后期流入(节约额分成)现金流的项目,自然容易决策,不过这样的项目从商业实质上有两个活动,一个是节能设备和技术采购,第二个是节能设备运营产生的收益。
如果这个项目是购买方式,对于我们企业而言,节能设备采购和运营回收收益合一,即我们要购买这套水蓄冷设备并支出空调系统改造成本,这是一项固定资产支出,假定投资500万元,设备折旧期10年,净残值为0,一年维护支出5万,折旧费50万,1年电费节约100万元,现金流模型就是第一年流出现金500万元,未来10年每年净现金流入100-5=95万元。
对于节能设备的供应商,假定称为“P公司”,如果我们是购买模式,P公司就是一个节能技术方案和设备供应商。假定P公司是技术方案提供模式,全部硬件出售设备均是外包采购,合同金额500万,假定所有成本费用350万,利润150万,三个月完成,如果不考虑净营运资金投入,合同完成P公司获得150万净现金流入。
这种模式是典型的一个工程承包型商业模式,只要合同拿下来能做好,对于P公司来说现金流极好无风险。但是,销售推广较为困难,原因是客户需要投入现金支出用于设备采购,这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现金投入在前,而收益在若干年后,存在不确定性,也就是风险,决策的核心要点变成了判断项目是否可行。
这个投资决策对于主业不是该专业的决策者而言是困难的。同时,资本项目开支通常在企业体系中大多是另外管理的,也多了决策难度。这是承包项目类型商业模式的优点和缺点,优点是项目制商业模式前期投入小,盈利和现金流确定性大,缺点是扩张规模困难,发展速度受限。
所以,P公司推出新的商业模式,投资分成模式,这个设备您不用买了,我送给你,收益我们分成就好了,一下子推广门槛是不是低了很多。对于购买方来说,资金问题、资本开支问题、投资决策问题一下子都不存在了。未来收益是否确定的,风险判断不存在了,决策是不是容易了许多。签合同容易了,扩张速度自然上去了。
不过世界上没有一边倒的好事,P公司的商业模式从提供节能方案的合同供应商变成了设备投资商,现金流模式也随之变化。前期就要资金投入了,先要有350万的设备投入,现金流出350万,未来假定每年维护费5万由企业承担,电费净节约100万/年,头五年70%分成,每年现金流入70万,也就是不考虑时间价值5年以后才能才能回收投资成本。
现在我们来看看,P公司在这种模式下,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怎样呈现。利润表上,前五年收入70万/年,成本只有设备折旧350/10=35万,维护费客户承担,毛利润35万,后五年收入50万/年,成本35万,毛利润15万,如果同时有100个项目在运营,这个利润是十分可观,如果每年保持一定数量的项目增长,这个盈利增长是非常好看的。同时,P公司现金流量表上的经营净现金流与净利润是匹配的,10年的经营净现金流是前5年,70万/年,后5年,50万/年。
如果仅从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的经营净现金流来看,这个模式好是好。不过,我们想起来,每个项目还要投资350万,投资的现金流支出350万是列在现金流量表的投资活动现金流。这个钱哪里来?筹资活动现金流,只要投资活动现金流与筹资活动现金流匹配,完美。
我们从两个角度来看。第一个,净利润和经营净现金流角度,这是一个持续盈利且与经营现金流匹配的理想模式。第二个角度,基于这样的利润和净现金流,资本提供方,不管是权益资本还是借贷资本都是很喜欢的,投资上新项目现金流增加吸引更多的资本,形成正循环,形势喜人,对吧。如果100个项目不能解决,那就再上200个!
不过再想一下,如果P公司原来都是做项目合同承包,突然转换成投资分成模式,这一想,心情就不会太好,因为,原来经营现金流是即期流入,现在是未来10年流入,在现金流量表上我们会观察到当期的经营现金流的断崖式下降,当然,实际是不会一刀切,即使缓慢转换,我们也会观察到近期的经营现金流的恶化。
我们可以再想一下,一个企业的销售增长如果是用靠投资来驱动的,是不是具有可持续性,是不是真的具有利润和经营现金流的增长性?
我讲一个故事,有一次我参加一个VC办的项目路演会,就是需要融资的项目去展示下,请一些投资人嘉宾点评下互动下,很多投资人在场,为项目方和投资方创造对接机会,这样一个活动。
其中有一个项目,是做初创企业IT一站式服务,就是帮助新成立的企业搭建内外网络环境、对外网站APP等,他们提供两种选择,一种是合同服务商,就是初创企业付钱购买他们的设备和服务,另外一种是把IT设备和服务折合成股权投资,由于初创企业现金流通常紧张,比较欢迎折合股份这种模式。他们就拿一些初创公司的股份,相当于是VC投资。
你想想,这个模式是不是和我们前面聊的P公司投资分成模式很像。他们这帮人都是IT集成商出身,搞IT是内行。假定现在就这么些信息,你是VC投资人,你觉着怎么样?
听到这里,你应该明白了,这家公司在这个场合,以这个策略是融不到钱的,因为他们想要做的事情的商业本质是风险投资,而他们并不具备风险投资的经验和核心竞争力。
说回到P公司,换一个角度想,他们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节能管理,而投资分成模式最终将P公司演变成一个金融公司,他们是否具有这样的能力,是我们从现金流分析中得出需要继续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如果P公司一切顺利,融到足够的钱,也就是投得起,企业很快做大了,但是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都有天花板,那怎么办?这时有高人出主意,P公司已经投入运营的项目设备还可以通过ABS、融资租赁等方式变现为筹资现金流支持后面的投资扩张。融资租赁还在资产负债表内,也是有负债率上限的天花板。
高招是可以把这些资产出表,例如,我们把已经有的这些项目装到一个特殊目的公司,SPV(Special Purpose Vehicle),把这些项目卖给SPV,回收现金,这些SPV可以发行资产抵押证券再融资,也就是ABS,关键是,这些资产从P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消失了,换成了现金,可以再投入新的投资,那么谁来投资SPV呢?
只要收益足够高,这些金融操作都不是问题。这是针对已经存在的项目,新项目其实也是一样,可以成立一个SPV,由SPV向P公司采购节能方案和设备,SPV再和使用企业一起运营节能设施获得现金流,这个SPV,P公司可以投资一部分,如果不超过50%,或者做一些其他安排,P公司就可以不合并报表,自然就留在P公司体外,不会因为上新项目增加P公司主体的资产负债率。
这些年,流行的PPP,大多就是这种类型的模式,原来的政府供应商,变身为投资加分成模式,在环保、园林等行业比较普遍,有兴趣可以网上搜索一下,这类分析文章很多。园林、环保PPP项目的SPV,有的设计成上市公司控股模式,有的设计成非控股模式,这两类会计处理上对现金流影响是不同的,不过,这种投资加业务的商业模式把经营现金流和投资现金流结合起来看,也就可以看出端倪。
我们前面分析的P公司这类金融和产业结合的商业模式造成的现金流现象,是现金流错配的极端形式。有些商业模式本身就是现金流错配的,这样的商业模式很常见,例如网络平台类的、药品研发、产品软件、公用事业、重资产的制造业等等,这些商业模式的特点是前期现金流投入大,回收现金流在后期,在现金流能自己平衡之前需要有体外现金流支撑,也就是常说的,先烧钱再挣钱,持续融资和高负债率是这类项目的特点,我们在这类项目的早期观察的时候,特别要留意何时能够进入经营现金流的平衡点,哪一天开始不需要外部输血而能靠自己的日常业务活着了。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形成这样一个认识,一种商业模式在现金流上会呈现出它的特点,我们在研究这些公司的时候,首先看的就是商业模式,即他们是怎样开展业务怎样赚钱的,这样脑子里就应该对他们在现金流量表上是一个怎样的呈现,心里有一点感觉,这时再去查报表就会有的放矢,如果出人意料,那就要小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