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人跨界思维与另类财务自由
导读
财务的能力也要围绕人与相关的业务展开,拥有跨界思维和能力,不仅能提升自我,对职业发展也非常有帮助。
文丨钱自严
财务学科研究的是围绕人的一系列经济活动,与心理学、历史、法律、自然科学、物理化学等各个学科都有关联。将从财务跨界的机制、内部跨界与外部跨界的具体方法以及财会人跨界的3个方面,包括另类的财务自由给予财务人职业指向。
思路:财务人才跨界的机制
财务跨界的机制有两方面:一个是非结构化的知识,另一个是结构化的人才。
1、知识层面
(1)培训:跨部门培训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比如让生产部讲解工艺流程,让营销部讲解市场竞争对手的情况等,对财务做好本职工作有辅助作用。
(2)项目:参与一些跨部门的项目,从项目中了解公司运作的机制,与其他部门的同事进行沟通。
(3)见习:企业的见习制度,就像是高等院校的通才教育。不同于传统实习,除了本专业的岗位,也要让新员工有机会去其他部门、其他岗位实习,使基础知识掌握更全面。
(4)共享:培养学习型组织,建立知识共享机制,让部门内各模块间相互学习、提升,跨部门间信息数据共享。
2、人才结构
人才结构角度的跨界,是跨部门间的轮岗、引进和外训,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请进来、走出去”。
方法:内部跨界与外部跨界
也有很多细分的工种,彼此间也有很大差别,对能力要求也有所不同。根据财务的日常运作的传统分类(财务会计、财务控制、司库)来阐述不同类型的财务所需的能力要素、代言形象和职业证书。
通过财务内部轮岗也能培养更全面的人才,比如让学会计和审计出身的,做核算、账务、报表这些基础工作,可以培养他们做事严谨的习惯。
1、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
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之间也存在跨界,同一个费用,财务会计会关心发票的真实性,而管理会计则会对比历史数据、分析优化,两者的着眼点和思维方式是不同的。一般财务会计的外部替代性较好,即使跨行业也没有很大的影响。但管理会计则不同,不同行业的系统、成本归集分类方式、内部核算逻辑等都不一样。
所以,培养一个管理会计往往需要很长时间,至少要在同一个公司、同一个行业做5年以上,对产品的知识、工艺的流程充分了解后,做出来的成本分析才比较靠谱。
2、外部跨界
财务更需要的跨界是对外的,是基于业务链流程的融合,外部跨界分为由内向外和由外向内两个方向。
(1)由内向外
财务怎么走出去,跟不同的部门融合?图1中展现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价值流,从采购、物流、生产、出货到销售,这其中每一个环节都牵扯到资源,最后会在报表中呈现,财务“走出去”后就能更好地掌握一手和中间环节的数据,了解根因。比如,当财务深入融合业务后,如果销售无法判断一个单子能不能做,财务就能迅速进行核算,给出结果。
财务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内会形成框架性的思维。比如财务对付款讲究准确及时、三单匹配,但对采购而言,财务提供的一张付款清单可以是与供应商进行谈判时的有力武器。当了解了这一点,你就会很自然地去向采购反馈付款的情况,跟业务部门进行融合后再做财务工作,目的和思路就会有所不同。
(2)由外向内
由外向内的跨界就很简单了,就是让别的部门的人来做财务工作,图2中的外部嫁接打造组织多样性。
其中最值得融合的就是财务控制,比如在让生产、IE、工程、营销、采购和IT的人员进财务部,或让IT帮财务设计一些特质化的报告等。财务擅长数字,而他们更在乎产品,有对好的流程的想法、知道如何更省材料,两者就能形成互补。财务控制有了“懂行”的人加入,控制效果必然是事半功倍的。
财务人跨界3个方面
建议财务人对外跨界的3个方面:销售、采购和生产,就能基本覆盖整个价值链。
1、销售
以销售流程费用为例,财务进行管控时有一个重要的控制点——销售人员的交接,比如给客户免费的样品,当新老销售人员的交接清单不够明晰时,可能会造成重复发送的情况。
2、采购
财务常常要进行成本控制,在了解采购的运作流程后再考虑成本管控,提出的建议才能切中要害。以材料需求计划为例,要考虑一个最省成本的方向调整,当材料有价格变动的时候,就要找到充足供货与成本最低之间的平衡。
3、生产
以自动化设备运用为例,就要重点关注执行效率。比如,在做资本化设备投资的时候,测算时想法挺好,1名工人完成操作用时1分钟,用机器做半分钟。一个班次是10个人,用机器只需5个人。按照1名工人6万元的成本计算,一年可以省100个人,共600万元。如果投资1000万元,20个月可回收成本。
但实际上,你会发现省下的员工没有活儿干,也没有被辞退,这反而是增加了工人的闲余时间,所以我们在做财务投资回报率的测算的时候,要加一个系数——执行完成折扣,包括机器维修、省下的人员如何安排等。财务想要了解这些执行的偏差,就要主动走出去,由内向外地探索。
另类财务自由
由历史、习俗再到选择自由的这一逻辑主线出发,财务专业领域也存在类似的逻辑,财务、数字再到决策自由的一个类比结论:学财务的目的是让人得自由。学透了财务,也可以让我们不为数字的藩篱所限,获得认知的自由。
1、对的未必要坚持
没有绝对意义上的正确,“对”与“正确”要放到一种尺度体系里去讨论才更有意义。比如说一个工厂在瓶颈工位上(比如组装)只有月产十万件的产能。生产的A、B二个产品都能挣钱,边际盈利贡献分别为+20%与+15%。这时,客户给你一个利润+30%的C产品,但要吃掉你一半的产能,你怎么办?
你会因为B是挣钱的还继续持守吗?在不牵涉到客户违约与合规经营等商业道德的情况下,纯经济测算的模型比较的是一个相对选择。数学模型的结果似乎简单明了,但实际操作过程中,企业家与管理团队往往因为纠结已经投入的历史成本而无法做出局外人一眼就看得清的决定。
被奉为二十世纪最成功的职业经理人之一的GE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他最与众不同的一招就是把“非常赚钱但不是行业前三的事业部”卖掉。如果这样简单的规则谁都能轻易做到,就不可能几十年只出一个杰克·韦尔奇了。之所以如此,因为中间过程太艰难,绝大部分管理者走不出“赚钱还要卖掉”的财务框子。
2、错的未必要纠正
错的未必要纠正,这似乎尺度有点大了。财务的对错也没有绝对意义上的正误。当纠正一个错误的成本大于这个错误本身的成本时,这样的错就不值得纠正,不然就是一个专业的“洁癖”了。
财务的很多数字是不精确的判断,甚至隐含着许多与事实不符的假设,很多时候我们都是睁眼闭眼地只当没有发生。比如只有28天的2月的折旧成本并没有与31天的长月区别对待,为什么?因为设计这样的修正体系会花更大的代价。
3、不要迷信数字
稍微对财务报告的制作有些基本了解的,都会同意这样一个事实:财务数字是各种假设与近似估算的结果。有的时候,一条假设中一个百分位数的数字变动,可能会带来颠倒乾坤的反向结论。
比如说,如何对一个公司估值?是十个亿还是一百个亿,这十倍的差异很可能源自DCF(Discounted Cash Flow,折现现金流)模型中一个数字的假设:被估值公司的未来永久增长率(Perpetual Growth Rate)。在5年或10年的现金流测算阶段结束后,未来这个企业是按3%还是5%的复利增长?最后的结果可以让你陷入两难:3%会低于我的出价,5%就高于我的出价了。
这种财务分析做出来的决策,还不如与创始人吃一顿饭,或者拜访几个主要客户获得的信息更有参考质量。哪家公司有x%的永久性复利增长?这已经不是一个财务问题了,这是一个只有上帝能回答的哲学问题了。
学财务,可以让我们看到当下的种种局限,每一个假设,每一个估算,都代表一个有待征服的堡垒。获得通透的理解后去,用有形的数字去解读一个无形的复杂世界。
未来会计猜想:六大关键词
未来技术的飞速发展会对财务会计带来哪些变化与冲击?结果比想象的还要多样化,总结了一些有趣的论点分享。
关键词1:虚拟货币
现在的财务记账是对用真实货币为计量单位的学科,随着虚拟货币的投入使用,一个经营组织的估值是否会出现“虚”、“实”二套账本?
关键词2:多头组织
现在的财务基本假设是以法人为单位的会计实体。未来的组织很可能出现多头聚合的现象,比如在做项目甲时,微组织A与微组织B结合在一起。但项目甲结束后,A又与另一个组织结合起来了,像日本的阿米巴,海尔的微组织创业模式,未来会大行其道,考核单位的多变与融合,会瓦解财务会计的会计主体假设。
关键词3:历史成本
财务中现在绝大多数资产都是以历史成本计价的,比如一台五万元的机器,其入账的价值就是历史购买的那个时点的价值。未来市场信息越来越实时化,信息成本越来越低时,就可能用现时成本来替代历史成本,比如物联网的普及,可以让每一件物品享有实时联网的比较价值。
关键词4:资产定义
很多送产品以获得用户资料的营运模式将颠覆以实物作为资产的唯一参照标准。一个营运商的手机可能价值为0,而用免费手机换来的用户注册信息反倒会被估值为有价的资产。在数据贵过石油的时代,客户数据的资产表达将是迟早的事。
关键词5:财报周期
传统财务报告从年报到季报再到月报,尺度都不够大,为什么不能有日报呢?随着传感器的成本低到忽略不计,当每台机器,每个操作个体都通过MES联网时,每分钟完工的成品,每道工序的成本结算都可以做到实时反映。这时,每天甚至每分钟都可以生成一份新的财务报告。其实,纯技术角度现在很多企业已经做到了,比如有些公司总裁办公室都有一块超大的屏幕,上面滚动显示着每一时点的成品数量、出货金额等。缺的只是大家认同的新规范,只要每家都习惯于用周报、日报来衡量,新的会计标准一定会应然而生。
关键词6:非货币交易
未来将有越来越多“没有价、但有值”的东西,比如淘宝网上的客户评价,它无法用现金来估值,但绝对是值钱的信息。未来将出现更多的“物物交换”的交易模式,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会大大弱化。一家物流公司可能会以免费送货的方式获得用户信息,双方在完成交易的时候并没有用到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