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事业当中,我们不断的精进来源于更广阔的视野,不断的实践以及深度的思考。
这篇文章的书写,和财智东方息息相关。2年前在武老师的课堂上学习了两天一夜的《商道逻辑—商业模式4.0》,开启了我对商业模式从公司到个人价值的思考和行动,在我切换自己的商业模式(转行)的过程中将沉淀分享给职场新人老人们。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感谢财智东方打开视野,感谢武老师的分享,更感恩三尺讲台的温度。
常见的企业估值都会涉及到财务指标,以及市场份额,市场空间,市场影响力等市场维度。在梳理企业估值的逻辑的同时,我们,作为个体,在社会生活,尤其,是在工作中,又是怎么被估值的呢?我们想要的估值是什么样子的逻辑? 这个还挺有意思。
▍第一种,看你有啥决定你值多少,以后值多少钱?
企业里面,好比,咱们用最简单的情况,一家代工厂,主要有的就是厂房,生产线,决定了生产产量和品质,现在价值2个亿,正好,投资人大B哥觉得现在做这个门路以后市场好着呢,2个亿的成本对他来说是合适的,双方一拍即合。这叫啥呢,成本法,一般是制造企业用得多,高精尖的词汇形容叫重资产型企业。
▍第二种,看市场有多少空间,用以前的净利润乘个倍数决定值多少钱。
典型的就是烧钱的行业,互联网科技是常用的,考虑市场蛋糕有多大(市场容量),现在切了多大一块(市场份额),来做一个倍数估计。这中间叫做市场法。
▍第三种,在以往赚了多少钱的情况下,去预测以后的收益情况,相比第二种,貌似定量的会更多。
当然啦,这个过程当中做财务预测也是有逻辑的,还有第二个当然啦,这里的估计都是基于对未来的预期,嗯,估值也在一念之间哟。哦对,这叫收益法。
以上以上都是底层的估值一些基础角度,请教了经常做天使投资的某大咖,从更全面的维度做了一个整合。
来看一个公式:
企业估值几何(你说你值钱,凭什么值这么多钱)
= 净资产+无形资产
= 净资产+ 品牌+客户群体估值
很有意思啊,其实拆开来看,是站在今天,根据昨天的成果和对明天的预期综合得出了估值的水平。
讲到这里,我想到我们又价值几何,身边的人又是如何来对我们估值的呢?比如说,面试的时候HR,老板在给你估值是不是一个合适的候选人甚至是不是一个优秀的候选人,在合作的时候,合作伙伴在也在斟酌和你合作一次呢,还是战略合作关系呢? 在面对客户的时候,客户也在评估为什么你来做服务,而不是韩美眉李雷或者葫芦娃七兄弟?
这么一说,其实每天我们都在互相估值,无论你是白领,金领,销售,顾问,斜杠青年,企业主,甚至是男女朋友哟。
这个范围说大了,就有很多维度,职业身份,家庭身份是两个最重要的身份,在我看来哈,可以有不一样的排序。 那这两个身份就有很大的区别,我们今天就讨论职业身份,也就是说在工作中,在社交生活中,我们价值几何呢?
参考上面的公式
个人估值几何(你说你卓越,怎么证明)
= 净资产+无形资产
= 硬实力+软实力
=专业素质+学习力+情商+个人品牌+资源
在企业里面,常用到的是历史记录,每年年终奖评定有赖于年度绩效,这一年表现如何呀,工作能力怎么样,协调能力怎么样; 再比如跳槽的时候看几次面谈定薪资,主要还是依赖过往的情况来做基石,干过什么,干得怎么样,然后面谈决定加薪10到100的比例不等,这是不是也是一种估值呢,更像是商业估值里面的成本法,主要看在特定的具体化的工作岗位上你过去干的怎么样,所谓专业素质,能力对口。
在我跳脱传统行业之后,从事寿险顾问事业之后,在这一年多的学习,实务实践当中,深深感悟,在职业素养之外,学习力,情商,个人品牌和可聚合的资源更是个人价值的blingbling加分项。
这是是为什么呢?
传统行业里,白领也好,金领也罢,对个人价值的评估在于谁?显而易见,你的老板或者你的老板们,假如多头领导的话,你还不止一个老板的拉扯/提携。在这里,一个人的盈利模式,说白了,赚钱靠工资; 工资拿多少,以后能涨多少,靠老板。业务模式呢,每天朝九晚五,如果是程序猿,那可能就不是这么简单了,可能996,简单点说,出卖特定时间的脑力和体力劳动,处理特定的工作内容,每个岗位都是企业大机器里面的齿轮,有章可循,周而复始。那自然而然,个人价值取决于岗位内容的契合度和老板的评价。